小说《量子涟漪》的故事讲述了:2045年10月15日14:37京城量子物理研究所·727号实验舱林雨晴习惯性地咬着下唇,盯着全息显示屏上跳动的数据流。这是第36次尝试,量子态稳定指数依然在危险地震荡。制冷系统发出规律的嗡鸣,却压不住她内心渐强的不安。"A区量子态衰减率:76.3%,临界值警告。
分类:短篇故事 作者:山君九九 更新:2025-02-10 19:55
小说《量子涟漪》的故事讲述了:2045年10月15日14:37京城量子物理研究所·727号实验舱林雨晴习惯性地咬着下唇,盯着全息显示屏上跳动的数据流。这是第36次尝试,量子态稳定指数依然在危险地震荡。制冷系统发出规律的嗡鸣,却压不住她内心渐强的不安。"A区量子态衰减率:76.3%,临界值警告。
量子涟漪精彩章节:
"林雨晴接过话,声音干涩。这三天她几乎没有合眼,反复研究着事故前的每一个数据。现在,她终于明白了什么。
病房里,监护仪的滴答声单调而规律。林雨晴握着周昊冰冷的手,目光落在床头柜上的笔记本上。那是周昊最后的实验记录,最后一页写着:
"量子记忆同步的关键在于构建稳定的传递通道。但人类大脑似乎天生存在某种量子态屏障..."
字迹到这里戛然而止。林雨晴轻轻合上笔记本,起身准备离开。就在这时,她注意到窗玻璃上似乎映出了一个数字:727。但当她再次确认时,那里只有夕阳的余晖。
监护仪的节奏突然出现了一丝微不可察的变化。在仪器的嘀嗒声中,周昊的右手食指轻轻动了一下,仿佛在回应着什么。
第二章 暗涌
【主时间线·事故后第4天】
2045年10月19日 09:15
京城量子物理研究所·数据分析室
实验室的温度精确保持在22℃,但林雨晴依然感到一阵寒意。她已经连续工作了26个小时,面前的全息屏上显示着周昊事故前的最后一组数据。显示屏的蓝光在她疲惫的脸上投下忽明忽暗的阴影。
监控画面突然出现了一秒的雪花,她条件反射地抬头,正好看见苏研推门而入。这位神经科学专家标志性的红框眼镜上沾着细密的水雾,手里端着两杯咖啡。
"三倍浓缩意式特浓,"苏研将其中一杯轻放在林雨晴面前,"就像我们读博时熬夜赶论文那样。"她放下随身的平板电脑,指尖习惯性地在屏幕上快速点击着,"有新发现?"
林雨晴接过咖啡,但没有喝:"你记得我们之前讨论过的量子态共振现象吗?"她调出一组三维脑电波图像,紫色的光晕在半空中跳动,"这是周昊事故前两周的大脑活动数据。"
"等等。"苏研突然坐直了身子,红框眼镜闪过一道光,"这个波形模式...不对劲。"她迅速在平板上调出一份论文,"看这里,2042年的'睡美人实验',深度昏迷病人在接受量子共振治疗时,出现过完全相同的神经元激活序列。"
林雨晴放大了图像的某个区域:"你的意思是..."
"量子态共振不是事故的结果,"苏研边说边飞快地记录着什么,"而是触发点。就像..."她顿了顿,找了个通俗的比喻,"就像蝴蝶破茧前的最后挣扎。"
实验室的灯光突然闪烁了一下,监控屏幕上似乎又出现了那个若隐若现的白色身影。还没等林雨晴仔细看清,沉重的脚步声从走廊传来。
李明推门而入,军人式的笔直站姿和一丝不苟的西装与实验室的氛围格格不入。他下意识地摸了摸左手腕上的黑色电子表,目光在房间内快速扫视,最后停在了量子计算机的主控台上。
"林博士,有时间谈谈吗?"他的声音像是经过精确计算,不带一丝情感波动,"关于727号实验的事。"
苏研察觉到气氛的变化,起身欲走,却被林雨晴拉住:"留下吧,你也是项目组成员。"
李明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只是淡淡道:"上级很关注这个项目。"
"我知道,"林雨晴平静地说,"每季度的报告我都按时提交了。"桌上的咖啡已经不再冒着热气。
"不,我说的不是常规汇报。"李明往前一步,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文件,"在事故发生前,周博士曾经连续三天,每天凌晨2点到4点都在S级实验室。监控显示他一个人。"他停顿了一下,"理论上是一个人。"
这个细微的措辞让林雨晴和苏研同时绷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