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比。这一假设打破了经典物理学中能量连续变化的观念,标志着量子力学的诞生。

随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在 1905 年提出了光量子假说,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他认为光不仅具有波动性,还具有粒子性,光是由一个个光子组成的,光子的能量与光的频率相关。这一理论进一步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

2.2 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的双重身份

在量子力学的发展过程中,波粒二象性是一个核心概念。经典物理学中,粒子和波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物理实体,粒子具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而波则具有干涉、衍射等波动特性。然而,在微观世界中,粒子却表现出了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的奇特性质。

1924 年,法国物理学家路易·德布罗意(Louis de Broglie)提出了物质波假说,他认为不仅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切微观粒子,如电子、质子等,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粒子的波长与粒子的动量成反比,即 λ = h / p(其中 λ 为波长,h 为普朗克常量,p 为动量)。这一假说后来通过电子衍射实验等得到了证实。

例如,在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中,当电子一个一个地发射通过两条狭缝时,起初在屏幕上出现的是一个个随机分布的亮点,表现出粒子的特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亮点逐渐形成了干涉条纹,呈现出波的干涉特性。这表明电子在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波动性,而在与屏幕相互作用时又表现出粒子性。波粒二象性的发现,颠覆了人们对微观粒子的传统认知,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3 量子态与叠加原理

量子态是描述微观粒子状态的物理量,它包含了粒子的所有信息。与经典物理学中物体具有确定的状态不同,在量子力学中,微观粒子可以处于多个状态的叠加态。这就是量子叠加原理。

以一个简单的量子比特为例,经典比特只有 0 和 1 两种状态,而量子比特可以处于 0 和 1 的任意叠加态,即 |ψ⟩ = α|0⟩ + β|1⟩,其中 α 和 β 是复数,且满足 |α|² + |β|² = 1。|α|² 和 |β|² 分别表示量子比特处于 |0⟩ 态和 |1⟩ 态的概率。这意味着

上一章 下一章

2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返回
加入书架

返回首页

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