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伸,将量子叠加态的奇特性质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个过程:设 |衰变⟩ 表示原子衰变的状态,|未衰变⟩ 表示原子未衰变的状态,|死猫⟩ 表示猫死亡的状态,|活猫⟩ 表示猫存活的状态。那么整个系统的状态可以表示为:|ψ⟩ = α|衰变⟩|死猫⟩ + β|未衰变⟩|活猫⟩,其中 α 和 β 是满足叠加原理的系数。

  

  3.3 测量问题与坍缩假设

  当我们试图打开盒子观察猫的状态时,就涉及到了量子力学中的测量问题。按照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测量行为会导致量子系统的状态发生坍缩。在薛定谔的猫实验中,当我们打开盒子的瞬间,对原子状态的观测使得原子从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态坍缩到其中一个确定的状态,要么衰变,要么未衰变。

  随着原子状态的确定,猫的状态也随之确定,要么是死猫,要么是活猫。这种坍缩是瞬间发生的,而且是随机的,其结果无法预先准确预测,只能通过概率来描述。例如,如果原子衰变的概率是 50%,那么在测量时,猫有 50% 的概率是死的,50% 的概率是活的。

  测量问题一直是量子力学中最具争议的部分之一。测量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测量会导致系统状态的坍缩?是意识在测量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还是存在其他尚未被发现的机制?这些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完全令人满意的答案,引发了无数物理学家和哲学家的深入探讨。

  四、薛定谔的猫引发的哲学思考:现实与认知的碰撞

  4.1 客观实在性的挑战

  薛定谔的猫实验对传统的客观实在性观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经典物理学中,我们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体的状态不依赖于我们的观测而确定。例如,一个苹果放在桌子上,无论我们是否看它,它都具有确定的颜色、形状和位置等属性。

  然而,量子力学中的薛定谔的猫却表明,在微观世界中,物体的状态在未被观测时是不确定的,处于叠加态。这似乎意味着微观世界的客观实在性与我们传统的认知不同。猫在盒子里既死又活的叠加态,让我们不禁思考,在没有观测之前,猫的真实状态到底是什么?是我们的观测创造了猫的

上一章 下一章

4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返回
加入书架

返回首页

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