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时机,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诸葛亮习惯稳扎稳打,每一步都计划得极为周密;范蠡主张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不拘泥于既定的策略;李斯强调法制建设,认为严格的法令能够保证军队的高效运转和国家的稳定;郭嘉偏向于冒险进取,在他看来,战争中机会稍纵即逝,必须果断出击;司马懿则以隐忍和等待时机著称;刘伯温更善于运用智谋和策略,在复杂的局势中寻找最有利的解决方案;狄仁杰注重公正无私,在军事行动中也要求将士们遵守公正的原则,并且他明察秋毫的能力能够在战争中及时发现敌人的破绽和己方的问题。
这些不同的理念在战场上偶尔会出现冲突。比如在一次战术决策中,面对一个具有双线作战可能的机遇,张良主张先集中兵力奇袭魏国的一处薄弱点,打乱魏国的部署,而郭嘉却认为应该冒险分兵两路,在魏国和东吴边境制造紧张局势,迫使他们各自防守。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其他谋圣也分成了不同的阵营,一时间,争论声此起彼伏。虽然最后通过投票采用了诸葛亮的稳扎稳打策略,但这也在十位谋圣之间埋下了不安的种子,他们之间开始有了一些互相猜忌和排挤的情绪。
三、内部分歧的加剧与危机初现
随着战事的推进,蜀汉大军的作战计划因为谋圣们的分歧开始频繁变更。将士们在执行命令时常常感到困惑,不知道该遵循哪种策略。这种混乱的局面逐渐影响到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阿斗察觉到了这种危险的信号,他深知如果再这样下去,不仅大业将毁于一旦,就连现有的地盘都可能不保。于是,他决定召开一次大会,让十位谋圣将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