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出生三天,便死了母亲,小小的一团饿的哇哇大哭,在物资匮乏的六零年代,父亲用家里仅有的豆子和米舂了米浆喂养他,父亲的徒弟张爱国看他可怜,把他送去自家婶娘那里吃奶,张爱国的婶娘是地主家的孙女儿,由于成分不好,嫁给了老实巴交的张家叔父,最近刚刚生下第三子,由于胎位不正,脚先下地,孩子在娘胎里憋得太久,生下来就没了气息,张家老三出生的日子和朱三差不了几天,张爱国出面,办妥此事,就这样,朱三还未满月便被寄养到了毫无血缘的张家。
张家婶娘心善,看到小小的朱三便想到自己可怜的幼子,她用自己的奶水喂养朱三,给予朱三满腔的母爱,将他视若己出。
朱三的父亲在粮站工作,在那个年代,这可是妥妥的铁饭碗。在外祖父的眼中,朱家是顶顶好的姻亲,毕竟,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粮食比命重要,所以,在朱三不满周岁时,外祖父便做主,让父亲续娶了母亲的亲妹妹做填房,为了孩子考虑,朱父答应了,婚事进行得很快,新婚过后,父亲带着这位既是继母又是姨母的小周氏前来拜访张家,准备带回自己已满周岁,正蹒跚学步的小儿子。
东拼西凑的礼物堆在堂屋的四方桌上,朱父满脸感激,小周氏含蓄的笑,张家热情待客,寒暄后,朱父明确说明来意,张家婶娘红了眼眶,这个尚不满月就来到她身边的孩子,填补了她丧子后空洞的心,她将朱三养得很好,刚来张家时不足6斤,小小的脸皱成一团,像个小老头,昨天刚称过,现在18斤半了,这胖乎乎的小脸,虎头虎脑,多么可爱,今日之后,再不能时刻见到。不舍又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