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等你,让你去见他。”“王爷?”赵逸愣住了,他突然想起那个锦袍男子,原来他就是王爷。“是啊,王爷对你的才华十分赏识,希望你能去王府一趟。”差役说道。赵逸点了点头,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期待。他知道,这次科举考试只是一个开始,他的命运从此将彻底改变。
第四章:科举之路
赵逸心中充满了激动和期待,他整理了一下衣衫,跟着差役前往王府。一路上,他心中不断回想起王爷的面容和话语,那位锦袍男子的气度和眼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赵逸知道,这次王府之行,可能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一会儿,赵逸来到了王府门前。王府的建筑宏伟壮观,门前的石狮子威严地守护着大门。赵逸跟着差役走进了王府,一路上,他看到了许多身着官服的官员和侍卫,他们行色匆匆,显得十分忙碌。“赵公子,王爷在书房等你。”差役带着赵逸来到了一座古朴的书房前,轻轻敲了敲门。“进来。”一个温和而威严的声音从屋内传来。赵逸推开门,走进了书房。书房内摆满了书籍和字画,显得十分雅致。王爷坐在书桌前,手中拿着一支毛笔,正在书写一幅字。听到赵逸进来,他抬起头,微笑着看向赵逸。“赵逸,恭喜你高中举人。”王爷放下毛笔,站起身来,向赵逸伸出手。赵逸连忙行礼:“多谢王爷赏识,小生不敢当。”“不必客气,你的才华我早就听说了。”王爷笑了笑,“这次科举,你的文章让我眼前一亮,你对经典的解读十分独特,很有新意。”“王爷过奖了,小生只是尽力而为。”赵逸谦虚地说道。“谦虚是好事,但有才华却不肯展现,那就不对了。”王爷走到书架前,取下一本《论语》,递给赵逸,“你对《论语》的解读很有意思,不妨说说你的想法。”赵逸接过书,心中有些紧张,但他很快镇定下来。他知道,这是王爷在考验他。他清了清嗓子,说道:“王爷,小生认为,《论语》不仅仅是一部儒家经典,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智慧的哲学著作。孔子的思想,不仅仅是关于道德和礼仪,更是关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哦?说下去。”王爷饶有兴趣地看着赵逸。“例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不仅仅是道德的准则,更是一种对人性的尊重。在现代社会,这句话同样适用,它告诉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权利。”赵逸说到这里,突然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但王爷并没有打断他,反而听得十分专注。“现代社会?”王爷皱了皱眉,但很快又恢复了笑容,“你说的很有道理,赵逸。你的想法很新颖,我很欣赏。”赵逸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通过了王爷的考验。王爷走到桌前,拿起一张纸,写了几行字,然后递给赵逸:“这是我的推荐信,你可以拿着它去吏部,他们会安排你入朝为官。”赵逸接过推荐信,心中充满了感激:“多谢王爷,小生一定不负王爷期望。”“我相信你不会让我失望的。”王爷笑了笑,“去吧,你的未来还很长,好好把握。”赵逸行了一礼,转身离开了书房。他走出王府,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激动。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即将开启新的篇章。几天后,赵逸拿着王爷的推荐信来到了吏部。吏部的官员看了推荐信后,点了点头:“王爷的推荐,自然是要重视的。赵逸,你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明日便去上任吧。”“多谢大人。”赵逸心中暗喜,他知道,翰林院是朝廷的核心机构之一,能够在这里任职,意味着他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第二天,赵逸正式入朝为官,成为了翰林院编修。他穿上官服,走进了翰林院。翰林院内书卷飘香,文人墨客汇聚一堂。赵逸在这里见到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同僚,他们对赵逸的到来表示欢迎。“赵兄,恭喜你入朝为官。”李文远也来到了翰林院,他看到赵逸,笑着走上前来。“多谢文远兄,这都是托你的福。”赵逸笑了笑。“哪里哪里,你的才华才是关键。”李文远说道,“翰林院是个好地方,你可以在这里大展宏图。”“我会努力的。”赵逸点了点头。翰林院的工作主要是为皇帝起草诏书、撰写文章等。赵逸凭借自己的才华和现代知识,很快就展现出了出色的能力。他撰写的诏书条理清晰,言辞优美,得到了皇帝的赏识。不久,皇帝便召见了赵逸。“赵逸,朕听说你在翰林院的表现十分出色。”皇帝坐在龙椅上,微笑着看着赵逸。“多谢陛下赏识,臣不敢当。”赵逸行了一礼。“不必谦虚,你的才华朕是知道的。”皇帝说道,“朕听说你对科举考试的改革有一些想法,不妨说说看。”赵逸心中一惊,他知道,这是皇帝在考验他。他清了清嗓子,说道:“陛下,臣认为,科举考试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但现行的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