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益于关某的主动撤退。

倘若当时于禁凭借武力击退关某,那么史书必然会对此大书、特书。

对峙状态持续未久,时间转瞬即至公元219年八月,连绵大雨持续了十多日,为关某带来了扭转战局的契机。

回顾汉末三国之前的历史,水攻战术屡见不鲜,诸如“晋阳之战”、“鄢郢之战”,以及韩信的背水一战等著名战役。

水攻往往旨在围困敌军,通过引水围城,迫使敌军在孤立无援中耗尽生机。

例如,智瑶水淹晋阳、曹操下邳掘渠灌城,皆是如此。

此类战术的实施极为复杂,需完成两大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的步骤:

一是开凿运河引水至城下;

二是构筑堤坝以确保水量充足且不致流失,形同人工建造的小型堰塞湖。

运河的开凿本身便是浩大工程,加之堤坝的建设,更是难上加难。

通常,唯有占据显著优势的一方,方能承担如此庞大的工程量和技术挑战。

这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需对方处于绝对劣势,城中军民虽抵抗意志坚决,但已无力出击,方可安心实施。

如智、韩、魏三家围攻晋阳赵氏便是例证。

一般而言,水攻更多依赖于时间的消磨,然而在关某些情况下,水亦能成为强大的攻击力量。

例如,白起攻陷鄢城时,引夷水灌城,洪水猛烈冲击之下,鄢城东北角轰然崩塌,导致数十万无辜百姓溺亡。

鉴于关某在樊城地区长时间的战斗经历,某对这一带的地形地貌了如指掌。

关某当时察觉到于禁已在樊城东侧的平鲁城安营扎寨,那时某心中已然酝酿出针对于禁的战术。

东汉末年,城墙的构筑主要依赖于夯土墙。

夯土墙技术在秦汉时期已趋成熟,具备极强的抗击冲城车与抛石机攻击的能力。

然而,夯土墙亦有其天敌,那便是时间的侵蚀与洪水的冲击。

上一章 下一章

3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返回
加入书架

返回首页

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