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感到眼前一亮。 虽然和二零二五年的广州相比,汕头市区显得有些陈旧落后,但却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他首先来到了汕樟路,这条汕头老市区的街道,也是汕头骑楼建筑的精华所在。 街道两旁,一栋栋骑楼建筑鳞次栉比,连绵不断,充满了浓郁的南洋风情。 这些骑楼,大多是两三层高,底层是商铺,楼上是住宅,骑楼的柱廊连成一片,形成独特的 “五脚砌” 走廊,既可以遮阳挡雨,又方便行人通行。
骑楼的建筑风格各异,有的雕梁画栋,精美繁复,充满了潮汕传统建筑的特色;有的则简洁大气,线条流畅,带有明显的西洋风格的骑楼的女儿墙上,雕刻着各种精美的花纹和图案,例如花鸟鱼虫、吉祥如意、福禄寿喜等等,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店铺的招牌,也各具特色,用繁体字书写着店名,例如 “老字号”、“百年老店”、“潮汕特产” 等等,字体古朴,充满了历史感。
街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各种叫卖声、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 店铺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土特产,也有来自海外的洋货,例如蛤仔镜、录音机、电子表等等,这些在八十年代初还算是时髦的玩意儿,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陈宇航一边走,一边饶有兴致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博物馆之中。 他努力辨认着店铺的招牌,试图听懂人们的对话,但潮汕话对于他来说,还是太难了。 他只能勉强听懂一些简单的词汇,例如 “食饭”(吃饭)、“行街”(逛街)、“胶己人”(自己人)等等,大部分时候,他都只能靠猜。
走着走着,陈宇航突然听到一阵熟悉的乡音,他循声望去,看到路边的一个凉茶摊旁,围坐着几个老人在聊天,他们说的,正是他小时候听外婆讲过的,那种略带广府腔的潮汕话。 他连忙走了过去,想要搭讪几句,练练他的潮汕话。
“老伯,你们在讲啥啊? 这么热闹?” 陈宇航用他那蹩脚的潮汕话问道。
几个老人转头看向他,脸上都露出了疑惑的表情。 其中一个穿着唐装的老伯,眯着眼睛打量了他一番,操着一口地道的潮汕话说:“后生仔,你哪里人啊? 口音听起来有点怪怪的。”
陈宇航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用普通话说:“老伯,我是从广州来的,刚来汕头不久,潮汕话说得不太好,请你们多多包涵。”
听到陈宇航说普通话,几个老人顿时来了兴趣,纷纷用带着潮汕口音的普通话跟他聊了起来。 “广州来的啊? 来汕头做啥生意啊?” “现在汕头要搞特区了,机会多的是,来对了!” “后生仔,要不要来一碗凉茶? 解解暑!”
陈宇航笑着跟老人们聊了起来,他的潮汕话虽然说得不好,但听力还不错,勉强能听懂老人们的意思。 聊天的过程中,他努力模仿着老人们的潮汕话发音,虽然还是闹出了不少笑话,例如把 “凉茶”(liâng tê)说成 “良栖”(liâng tē),把 “汕头”(Suan-tôu)说成 “船头”(Suan-thau)等等,引得老人们哈哈大笑,但也让他的潮汕话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不少。
聊了一会儿,陈宇航向老人们告别,继续在汕头市区里逛了起来。 他来到了人民广场,这里是汕头市区的中心,广场中央竖立着一座高大的雕塑,是汕头经济特区成立纪念碑。 纪念碑周围,鲜花簇拥,彩旗飘扬,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广场上,人流如织,有穿着朴素的本地市民,也有穿着时髦的香港客商,还有一些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但脸上都洋溢着兴奋和期待的表情。 陈宇航看到,广场周围的宣传栏上,张贴着大幅的标语和海报,上面写着 “热烈庆祝汕头经济特区成立!” “改革开放,先行一步!” “建设美好汕头,迎接八方来客!” 等等,充满了时代气息。
他这才意识到,今天是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