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平头,衬着一张白皙的小圆脸儿,使我联想到蒲公英。他像飞蛾见了火似的,在我身前身后转悠,伸着脖子看我的镁光灯。

这一来,倒是我一跳,仰头一看,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子,高高地坐在一枝树杈上,手里还拿着一只口琴,正准备吹哩。她穿着火红色的绒绒衣,套一条豆绿色的短裙子。

两只穿着力士鞋的小脚悬空的搭拉着,怪自在的。她那梳着小辫子的脑袋歪倚在右肩头上,水灵灵的大眼睛向我顽皮地眨巴着,鼻子略显有些上翘,显露出一副淘气相。

就这样子男孩子生活里,没什么期待,他依然很善良,有爱心。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的,爱和被爱,关心和被关心,照顾和被照顾。无所谓付出,无所谓索求。

后来,小男孩长大了,不再天天来玩耍。一天他又来到那个朋友家下,很伤心的样子。

想要和那个无所不能朋友一起玩,男孩说:“不行,我不小了,不能再和你玩,我要玩具,可是没钱买。”那个无所不能的朋友说:“很遗憾,我也没钱,不过,把我所有的快乐都拿来给你,你不就有快乐了?”男孩十分激动,他拿走所有的快乐,高高兴兴地走了。

然后,男孩好久都没有来。无所不能的朋友很伤心。

男孩长大了,想要自己的玩具本没有错。当就当无所不能朋友想建议朋友摘下把你快乐分享给我呀,孩子激动,孩子高兴,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既然主动、自愿地让孩子摘了自己的快乐,就应该为孩子的激动而激动,为孩子的高兴而高兴,这跟男孩是否再来和朋友玩耍本没有关系。既然付出,就别想着回报,否则最好从一开始就别付出。

有一天,男孩终于来了,朋友兴奋地邀他一起玩。男孩说:“不行,我没有时间,我要替家里干活呢,我们需要一幢房子,你能帮忙吗?”“我没有房子,”朋友说,“不过你可以把我家后面树木树枝统统砍下来,拿去搭房子。”于是男孩砍下所有的树枝,高高兴兴地运走去盖房子。看到男孩高兴树好快乐。从此,男孩又不来了。朋友再次陷入孤单和悲伤之中。

“看到男孩高兴,朋友好快乐”,这其实就是回

上一章 下一章

2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返回
加入书架

返回首页

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