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温柔地说,"也许是清晨鸟儿的啁啾,也许是放学路上的嬉闹声,又或者是深夜里远处的火车汽笛。每个声音都是城市给我们的礼物。"

  话音刚落,电话连线就亮了起来。一位老听众说,他最喜欢清晨楼下老人打太极时的收音机声音;一位上夜班的护士说,她总能在凌晨听到他们的节目,那些城市的声音让她感受到温暖。

  "时间过得真快,"两个小时的直播接近尾声,叶小涵说,"今天要特别感谢陈时川老师的分享。我们的'城市寻声人'计划会继续,用声音和影像记录这座城市的每一个瞬间。"

  节目结束后,陈时川递给叶小涵一杯热可可:"你今天表现得很棒。"

  "我还以为你会紧张,"叶小涵接过杯子,"结果你比我还从容。"

  "可能是因为,"陈时川推了推眼镜,"和你一起工作特别有安全感。"

  叶小涵正要说什么,王台长突然推门进来:"小叶啊,今天的节目收听率创新高!特别是后面连线互动的部分,听众反响特别好。"

  "真的吗?"叶小涵惊喜地说。

  "是啊,'城市寻声人'这个企划很有意思。"王台长笑着说,"我看你们可以考虑做成一个固定环节。对了,陈老师的摄影作品也很打动人,有没有兴趣办个展览?电台可以协办。"

  陈时川愣了一下:"展览?"

  "对啊,就展示这段时间你们记录的城市声音和影像。我觉得很有意义。"王台长说,"你们好好考虑考虑。"

  王台长离开后,两人都有些兴奋。这段时间的努力得到了认可,比他们预想的还要好。

  "要办展览吗?"叶小涵问。

  陈时川思考了一会儿:"如果要办,我想办一个特别的展览。不仅展示照片,还要把你收集的声音融入进去。让观众不仅能看到城市的影像,还能听到它的声音。"

  "那一定会很棒!"叶小涵双眼发亮,"我们可以把展厅分成不同的主题区域,像是'清晨市集'、'午后街角'、'深夜咖啡馆'..."

  他们越说越兴奋,仿佛看到了理想中展览的模样。走出电台大楼时,夜色已深,但他们的心里充满光明。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投入到展览的筹备中。陈时川的摄影工作室成了他们的"指挥部",墙上贴满了照片和便利贴,每张照片旁边都标注着对应的录音时间和地点。

  "这张拍得真好。"叶小涵指着一张雨中的街景照,"配上那天录的雨声一定很完美。"

  照片是在一个雨天拍摄的,老街的青石板路上倒映着霓虹灯的光影,一位老人撑着油纸伞缓缓走过。陈时川拉开抽屉,取出一个笔记本:"你知道吗?这张照片还有个小故事。"

  他翻开笔记本,里面细致地记录着每张照片的拍摄细节:"那天其实我等了很久,想要找到最完美的雨中剪影。后来发现,原来最打动人的不是完美的构图,而是生活中偶然的瞬间。"

  叶小涵凑过去看他的笔记,发现每张照片背后都有这样的故事。她突然明白,为什么陈时川的照片总能打动人,因为他不只是在拍照,更是在用心记录生活。

  "对了,"陈时川突然想起什么,"王台长说电台可以帮忙联系展览场地,我们要不要去看看?"

  他们去看了几个展览馆,最后选定了一个老工业园改造的文创空间。这里保留了老厂房的建筑特色,高大的玻璃窗和裸露的钢筋水泥,反而为展览增添了独特的质感。

  "这个空间太适合了!"叶小涵兴奋地说,"你看这些管道,可以用来安装音响设备;这些墙面的质地,很适合做影像投影。"

  陈时川也很满意:"而且这里的采光很特别,不同时段会有不同的光影效果。"

  他们开始规划展区的布置。清晨市集区域用暖色调的灯光,配合早市的人声鼎沸;午后咖啡馆区域用柔和的光线,搭配爵士乐和咖啡机的声响;深夜街角则用蓝调灯光,配合蟋蟀声和远处的火车汽笛。

  "每个区域都是城市的一个片段,"叶小涵说,"就像我们在写一部城市交响曲。"

  筹备期间,他们经常工作到很晚。有时在工作室整理照片,有时在录音室剪辑声音。累了就去街角的面馆吃碗面,或者去"纸飞机"喝杯咖啡。

  苏梦溪总是会为他们留着位置,有时还会偷偷准备一些小点心。"你们最近都瘦了,"她心疼地说,"要记得好好吃饭。"

  终于,在无数个深夜的努力后,展览的准备工作接近尾声。叶小涵为每个展区都录制了专门的解说词,用她标志性的温柔声线,为观众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展览开幕前的晚上,他们坐在工作室里做最后的检查。夜色渐深,城市的喧嚣慢慢安静下来。

  "紧张吗?"陈时川问。

  "有一点,"叶小涵承认,"但更多的是期待。"

  "我也是。"陈时川停下手中的工作,"说起来,如果不是那天在咖啡馆相遇,可能就不会有这个展览了。"

  叶小涵笑了:"所以说,有些相遇真的很奇妙。就像我们记录的这些城市瞬间,看似偶然,却又如此特别。"

  陈时川起身去泡了两杯咖啡,递给叶小涵一杯:"明天就要开展了,希望观众能感受到我们想表达的。"

  "一定会的,"叶小涵接过咖啡,"因为这些照片和声音里,不只有城市的样子,还有我们的心意。"

  他们隔着咖啡的热气对视而笑。工作室的墙上,一张张照片静静诉说着他们共同记录的故事。明天,这些声音和影像将会与更多人分享,但此刻的温暖与默契,只属于他们两个人。

  夜色中,城市仿佛也在期待着明天的展览。远处传来一声悠长的汽笛,像是时光深处的回响。叶小涵下意识地拿起录音笔,而陈时川也举起了相机。他们相视一笑,又一次默契地捕捉着这个美好的瞬间。

  在这个城市的记忆里,他们的故事,正在声音与光影中慢慢沉淀。

  第005章 理想的代价

  展览结束一周后的深夜,叶小涵独自坐在录音室里,面前的收听率报表让她有些出神。尽管"城市寻声人"的展览获得了不少好评,但她的深夜节目的收听率却在持续下滑。

  "现在的年轻听众喜欢更有话题性的内容,"王台长的话还回响在耳边,"情感八卦、职场故事,或者干脆做个爆款深夜故事会,收听率肯定比收集城市声音要好。"

  她看着话筒发呆,回想起一个小时前的节目会议。李佳音提出要在节目中加入更多"爆点"内容,还暗示说她的节目"过于小众"。就连一向支持她的王台长,也开始委婉地表示要适当调整节目风格。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陈时川发来的消息:"还在电台?我在楼下等你。"

  叶小涵这才发现已经快零点了。收拾好东西下楼,看见陈时川靠在他的相机包旁,显得有些疲惫。

  "怎么这么晚还来?"她问。

  "刚结束一个商业拍摄,"陈时川苦笑道,"现在只能接这种活儿了。"

  自从展览结束,他们都面临着现实的压力。陈时川的艺术摄影虽然获得了认可,但收入远不及商业拍摄。为了维持工作室的运营,他不得不接更多商业项目。

  "去喝点什么吗?"叶小涵提议。她知道陈时川这段时间很辛苦,经常要熬夜修图赶工期。

  他们来到了"纸飞机"。即使这么晚,苏梦溪还是为他们留着门。咖啡馆里放着舒缓的爵士乐,仿佛要抚平他们疲惫的心绪。

  "你们都瘦了。"苏梦溪端来两杯热可可和一盘曲奇,"最近工作不顺?"

  叶小涵和陈时川对视一眼,都笑了。是啊,什么时候开始,他们的话题从城市的声音和光影,变成了收视率和工作压力?

  "其实展览办得很成功,"陈时川试图让气氛轻松一些,"很多人说被感动了。"

  "但是不赚钱,对吗?"叶小涵直接说出了他们都知道的事实。

  陈时川沉默了一会儿:"今天一个广告公司找我,说看了展览觉得我的风格很适合他们的项目,想签一个长期合同。"

  "那很好啊!"叶小涵为他高兴。

  "但是......"陈时川犹豫了一下,"他们的要求是,我要放弃其他所有个人项目,全身心投入他们的商业拍摄。"

  叶小涵突然明白了他的为难。这意味着他要暂时搁置自己热爱的艺术摄影,甚至可能要停止"城市寻声人"的创作。

  "你打算怎么办?"她轻声问。

  "还没决定,"陈时川盯着杯子里的可可,"工作室的房租下个月就要到期了,设备也需要更新......"

  苏梦溪适时地退开了,给他们留出私人空间。咖啡馆里只剩下轻柔的音乐声,还有远处马路上偶尔传来的车声。

  "其实我也在考虑要不要调整节目风格,

上一章 下一章

4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返回
加入书架

返回首页

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