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难以同时满足多种作战需求;而防御手段也主要依赖于有限的电子干扰和导弹规避系统,在面对愈发先进的攻击武器时,防御能力略显不足。

  王阳明深知,要想实现华夏国空军实力的飞跃,必须另辟蹊径。于是,他再次向无冷却科研系统寻求帮助。在系统的知识加持下,王阳明开始了一场大胆的创新之旅。他将目光聚焦在一种前所未有的气动布局设计上——一种融合了乘波体概念与可变后掠翼技术的独特结构。这种设计使得战机在不同飞行状态下,都能根据需要自动调整机翼形状和角度,以达到最佳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在低速飞行时,机翼后掠角较小,提供更大的升力,确保战机具备良好的起降性能和低空机动性;而在高速飞行时,机翼后掠角增大,减少空气阻力,实现超音速巡航,极大地拓展了战机的作战半径和飞行速度。

  

  解决了气动布局的难题后,王阳明又将精力投入到能量护盾技术的研发中。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款战机能够成功应用成熟的能量护盾技术。但在系统的协助下,王阳明和他的科研团队从基础理论研究开始,逐步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他们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能量场生成机制,通过在战机周围构建一层由高能粒子组成的能量护盾,能够有效地抵御敌方导弹和激光武器的攻击。这种能量护盾不仅具备强大的防御能力,还能根据攻击的强度和方向自动调整护盾的强度和形状,实现全方位的防护。

  在武器系统的研发上,王阳明同样力求突破。他主导设计了一套超远距离打击武器系统,采用了新型的电磁推进技术和精确制导技术。这种武器能够在数百公里外对目标发动攻击,其精度和威力远超传统的空空导弹和空地导弹。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战机的机动性,王阳明还引入了先进的矢量推力技术,使得战机能够在飞行过程中实现更加灵活的转向和姿态调整,在空战中占据主动优势。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艰苦努力,新型战机终于研发完成。这架战机犹如一只蓄势待发的钢铁雄鹰,机身线条流畅而犀利,散发着一种令人胆寒的科技威慑力。它的机身采用了先进的复合材料,不仅重量轻、强度高,还具备出色的隐身性能,能够有效地躲避敌方雷达的探测。

  试飞那天,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如宝石。机场上,聚集了来自军方和科研界的众多代表,他们满怀期待地注视着跑道上的新型战机。王阳明站在指挥塔台上,眼神中透露出紧张与兴奋交织的复杂情绪。他深知,这次试飞不仅是对自己科研成果的一次检验,更是关乎华夏国空军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步。

  随着指挥员一声令下,新型战机缓缓启动,发动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战机在跑道上加速滑行,速度越来越快,随后如离弦之箭般冲向天空。天空中划过一道炫目的弧线,新型战机如闪电般穿梭,时而高速攀升,时而急速俯冲,时而在空中做出各种高难度的机动

上一章 下一章

4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返回
加入书架

返回首页

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