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阅读上一章

  

理着。这孩子命苦,我怀他时便身子不好,自出生后那苦汤药可没少喝……」

说罢,看着床上的小人不由地红了眼眶。

我去墙角的香炉,抓起了香灰细细嗅闻,发现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正常的安神香,到了夏天又多了些薄荷之类清凉功效的香料,皇后也说为了让大皇子夜里能睡得安稳,便只点了些安神香,再没有别的了。可似有似无中,我还闻到了一丝除了药味、香味以外的味道。我踱步到窗边,打开了离大皇子床榻最近的窗户,只见窗下有一丛紫阳花,正迎着烈日绽放,溢出的香味正是我所察觉的那一缕。

那一刻,我明白究竟是何种东西一直引得大皇子久病不愈了。

4

我从窗边离开,询问皇后娘娘:「大皇子可是夜里病发更重些?到了白天便好一点了?」

皇后几乎一瞬间便应答道:「是!你如何知晓?」

我叹了口气,「妾祖宅在南方,幼时家中的庭院也种了许多紫阳花,平时闻着无碍,可一旦祖母点上安神香便让人浑身起疙瘩,不久就会发热。原是安神香中的一味香料与紫阳花花粉犯冲,若是那人又服用了红参,三者混合便会使人呕吐。若是身体强健的人,时间久了便习惯了,所以问题不大,也无人记录。可皇子殿下身子弱,无法适应,于是日积月累便病得更重。这也是晚上开窗后,大皇子病得更严重的原因。」

皇后听得心惊,这墙下的紫阳花还是她无意间叫人种的,开得好时陛下还夸赞过,她也经常抱着大皇子在窗边晒太阳,竟不知却是这东西差点害死了自己的孩子。

「皇后娘娘可叫人将这花丛铲掉,看看大皇子是否有好转,日后跟着太医院的方子好好温养,定然会好起来的。」

从皇后寝宫出来已经临近午时,我与贤妃一同回宫,宫苑的花坛中少不了花团锦簇的紫阳花,我叹了口气,说道:「也是巧了,还以为是有人在熏香里动手脚,却不曾想只是因为紫阳花。」

烈日炎炎,贤妃却面色凝重,语调中含着凉意,「你觉得皇后栽种紫阳花只是无意间的事?」她哂笑,

「我可是记得贵妃娘家的花匠是从江南来的,曾培育出许多颜色的紫阳花进献给陛下,陛下喜欢,便叫人种满宫苑。不论是有心还是无意,有的人可是同这件事脱不开关系啊……」

我听完便也脊背发凉,深觉后怕,可没有证据,又事关皇帝宠妃,怕是只能息事宁人。

过了两日,皇后私下叫人传信,说大皇子症状减轻,但怕有心人加害便没有声张,我安心地点点头,自此我与贤妃在暗中和皇后成为了同一阵营,只是为了打消皇帝和贵妃的疑虑明面上仍是点头之交。

我与贤妃会在请安后等众人离去又从偏门入内,与皇后闲聊,也会在皇帝宣召的夜里一同刺绣夜话,皇后不喜欢喝酒,我便调出各种口味的花茶果茶,日久交心,似乎在这宫里也尝到了一丝真情。

自我成为宫妃以后,母亲与妹妹便不用干重活了,只是官奴身份仍在,不可能出宫。我打点了人让母亲去宫绣坊做管事嬷嬷,妹妹则进入宫乐坊,得益于从前作为大家闺秀练得一手好琴,便也在那里受到重用。

日子不咸不淡地过着,夏日过后,暑气消散,秋日肃杀,我抚了抚衣襟,走在长长地宫道上,路过角门时一个身影突然跪在我面前,我定睛一看,竟是打点了帮我看着妹妹是否安好的宫乐坊杂役。她似乎很是急切,拉着我的衣袖却只能小声说道:「娘娘,不好了,沈姑娘让贵妃要去弹琴,已经三日了还没有消息!」

我慌张地拽着她问:「现下是生是死可知?为何不早点来报?」

那宫人哭丧着脸,说道:「贵妃三日前来到宫乐坊,转了一圈便说自己的金钗丢了,让人将我们挨个搜查。可宫乐坊除了杂役便是罪奴,谁有胆子偷东西?不过是寻个理由将宫乐坊戒严三日,等到今天我才知道沈姑娘三日前就被带走了……」

我心惊不已,几乎可以肯定贵妃是在报复我,只因上月十二皇上醉酒到了我宫中。

那日是贵妃的早逝姐姐的祭日,以往皇帝会去贵妃那里垂泪缅怀,而今年却想起来有我这么个人,有了欢愉温柔乡,自然要比伤心悔恨让人舒服,贵妃盼了许久,知道皇帝在我这歇下了便更是气急。

我获宠是因为她姐姐的冥诞,我再次侍寝又是因为她姐姐的祭日,她怎能不记恨我呢?可我除了模仿那位女子别无他法,只因我是除了贵妃和皇帝,最熟悉那位女子的人。

那位早逝的女子是贵妃李氏的庶姐,名月栀,小时候曾在江南生活,与我是邻居。我们二人自小结识,后来她随着父亲升迁离开江南,我们二人虽分隔两地却感情甚好,经常互通书信。她曾告诉我有了心上人,却因为自己是庶女配不上那人,又说自己的嫡妹年岁尚小,却娇憨可爱,而我也不时回信,附赠她家旧宅门前的晾干后的栀子花。

十二岁那年,新帝登基,我父亲也到京城做官,终于见到了阔别多年的李月栀。她还是那样清丽无双,只是身边有一个一般大的姑娘,却满头珠翠,穿着华丽,我便知道那人是她嫡妹。李月栀的心上人是曾经的二皇子,如今的新帝,她没有入宫,因为她父亲是寒门出身的清流文臣,新帝颁发的政令几乎堵住了寒门入仕的路,他便一直在据理抗争。世家出来的臣子自然是站皇帝那边,其他寒门臣子也因为人微言轻出头者甚少。

朝政之事我知道的很少,因为父亲不常透露,只是看着朝堂上的风向一日比一日忧愁。直到一个月后,李尚书竟在朝堂上自撞庭柱而死,皇上感念他上谏的勇气最终废止了那条政令,无人不感叹李尚书的风骨。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收到了李月

上一章 下一章

3

你刚刚阅读到这里

返回
加入书架

返回首页

书籍详情 返回我的书架